國家一類資質新聞網站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專題新聞 > 正文
【沅澧時評】被替代的與被淘汰的
時間:2022-06-05
來源:尚一網
編輯:
作者:譚明
分享到:

■譚明

5月31日上午,常德市首個警用機器人正式“上崗”。

據(jù)介紹,這臺警用機器人采用人工智能、物聯(lián)網、大數(shù)據(jù)等技術,搭載五路高清視頻及高精度紅外熱成像,集成了環(huán)境感知、動態(tài)決策、行為控制和報警裝置,可實現(xiàn)全場景全天候巡邏、自動報警、緊急求助及對講、語音播報、自動充電等基礎功能,協(xié)助公安干警在一些特定場景中執(zhí)行重復性、危險性的任務,實現(xiàn)24小時日夜不停歇布控值守和巡防。

這并不是首臺在我市投入應用的非工業(yè)機器人。而今,在餐廳、銀行、美容機構、酒店、公共政務服務場所等多種不同的應用場景,我們都能見到智能機器人的影子。

可以預見,在不久的將來,越來越多的智能機器人會更加走進我們的生活,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這是技術文明進步的標志,是一座城市現(xiàn)代化的象征。

當然,也是諸多崗位、職業(yè)將被以智能機器人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替代的一個縮影,這是個不可回避的話題;因為,這并不是終將成為現(xiàn)實,而是已經成為現(xiàn)實。

回首過往,從最初的工業(yè)機器人應用到一些高危、簡單、重復勞動的工作崗位,到當下智能機器人在社會其他應用場景的逐步鋪開,機器人從“王謝堂前燕”飛入了“尋常百姓家”之迅速、廣泛,確實有點讓人應接不暇。不信,你翻開你家孩子的玩具箱,總能翻出幾件智能陪伴產品。

這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,也是現(xiàn)實需求的必然要求,是不可阻擋的必然趨勢。把人類從簡單、重復、繁重、危險勞動中解放出來,是人類的畢生追求。而面對老齡化、少子化、低生育化,人類也急需替代勞動力補充。可以合理的推測,在未來,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勞動,可能是不分工種的、全方位的取代。

誠然,一種勞動被另外一種勞動代替,或許會產生新的崗位和勞動。珍妮紡紗機代替舊式紡車后,不就產生了新式紡織女工了嗎?

但是,兩種不同的勞動方式在激烈碰撞過程中,所產生的崗位替換,往往不是簡單的對調。遙想當年,站在紡紗機前的和操作舊式紡車的,就并不是完全的同一波人?,F(xiàn)實就是如此殘酷,在一種勞動被另一種勞動取代的過程中,有被眷顧垂青的幸運兒,也有被替代、被淘汰、被拋棄的“無辜者”。這就是進化論視域下的優(yōu)勝劣汰,是不可避免的。

機會只會垂青有準備的人。這種準備,便是自主學習。人之所以謂之于人,就是與身俱來的自主學習能力。1500萬年前,人類先祖離開食物豐裕的森林,到食物相對匱乏、險象環(huán)生的草原生活。最終,之所以依然繁衍不息,走上地球食物鏈的“頂端”,便是不斷學習、不斷改變、不斷適應的結果。

而今,面對人工智能,人類社會引以自豪并處之泰然的,便是能夠自主學習。而,人工智能則反之,本質上依然是人類智能的模擬。并且,短期內還無法改變。

臨淵羨魚,不如退而結網。面對人工智能替代沖擊的混沌變局,于社會普通人,自主學習依然是“不二法寶”。 與其不遺余力的去尋找不被替代的工作,找尋能讓自己棲身的“安樂窩”,不如把這種不被替代性,轉化為一種自覺適應、自主學習的內生動力。

這不僅是定力與魄力,更是一種睿智。畢竟,究竟誰是不能被機器替代的人,于每個人都是一個嶄新的課題,答案在哪里,大家都在摸索。在“躺平”成為社會亞文化的當下,尤為重要。

最后,上世紀中葉,科幻作家艾薩克·阿西莫夫,以高度的前瞻性、敏銳的洞察力提出了“機器人三原則”。而今,人工智能產品已逐步“滲透”進我們的生活;并且,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不斷拓寬,數(shù)據(jù)安全就顯得日趨重要。尤其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、部門,在不斷拓寬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場景的同時,要更加注重數(shù)據(jù)安全的保障。其實,這也是替代與被替代,當一種服務被另外一項服務替代時,新的服務機制、保障體系以及勞動方式,也要不斷的建立、完善和加強,這才能適應而不被淘汰。